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为徐州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动能
本报记者 李悦悦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指出,“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全力打造科创平台建设新高地、科技资源集聚地、区域创新生态最优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徐州乘势而上。
铸能级,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穿行在徐州主城区的主干道上,比阳光更火热的,是一个个科创平台迸发出的创新能量。
“这个产品是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多年的研发成果,目前正式进入成果转换阶段,实现量产。它不仅解决了‘卡脖子’技术,而且产品的一些性能上还比美国先前的垄断产品有所突破。在蓝宝石光纤生产这个领域,我们拥有了竞争实力。”入驻徐州高新区的江苏晶英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涛说。
江苏晶英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成果转化实效仅仅是众多企业在科创平台“开花生长”的一个缩影。
市委书记宋乐伟在调研科技创新工作时强调,要聚焦培育“343”创新产业集群,积极搭建创新平台,重点培育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细胞治疗药物产业创新中心等重大载体,做大做强徐州经开区、徐州高新区、淮海科技城等创新发展引领极。
打造重大创新平台、布局战略科技力量,徐州稳步前行。今年以来,徐州4家参评高新区在全省高新区综合评价中实现全部进位,“城谷区院”改革纵深推进;云龙湖实验室被列入2022年省重大项目;全市新增国家级孵化器3家、省院士工作站2家。
细化科创平台建设“作战图”,江苏淮海科技城实施主要科技指标三年倍增计划:省级以上科研平台新增10家以上,“十四五”末进入全省科技园区第一方阵;徐州高新区紧盯共性关键技术,主动布局搭建各类创新平台,未来三年将年均建成国内领先的细分领域共性核心技术研发平台5个,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0个……
沿着科创平台建设目标,徐州科技创新能级不断提升。以徐州高新区为例,截至目前,高新区累计建成各类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16个,其中,国家级研发平台5个、国家级孵化器3个;设立国际技术交流转移中心3家、院士工作站2个,博士后工作站21个、新型研发机构48家、企业研发机构240余家;10家重点创新平台累计完成技术合同登记备案额近2亿元。
促集聚,打造创新产业集群
在“2022中国徐州第二十五届投资洽谈会”上,徐州向全球发布了“343”产业投资热力图,勾勒出徐州打造创新产业集群的轮廓。
集聚资源要素,推动创新发展,徐州加快构建“工作专班+产业联盟+创新体系+要素支撑”推进机制,编制集群发展行动计划,建立“343”集群的企业库、项目库等动态监测体系,从全局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耦合发展。
按图索骥,一个个板块发挥创新资源优势,打造产业集聚的科创生态链条。铜山区、徐州高新区携手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医科大学、徐州工程学院、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5所在徐高校正式成立协“铜”创新合作发展联盟,持续探索校地合作共建长效机制。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卡特彼勒、徐工等龙头企业优势,集聚上下游企业,推进产业向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淮海科技城大力发展都市型产业、数字型经济、科技型总部三种产业形态,着力构建“2+1”主导产业体系。
在平台、技术、人才的全生命周期保障、全成长要素集聚之下,一个个创新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2021年,徐州工程机械产业除了拥有千亿企业徐工以外,还拥有百亿企业1家、10亿至100亿企业8家、亿元以上企业33家,规上企业299家;绿色低碳能源产业形成了以新能源、煤电能源、绿色环保三大主链为主导,以中能硅业、协鑫集团、新春兴等龙头企业为引领的产业集群;安全应急产业拥有矿山、工贸安全防护装备制造业集群,形成了国内安全应急装备门类最齐全的产业集聚区;精品钢材产业集聚了以徐钢集团、中新钢铁、金虹钢铁为代表的一批龙头企业,形成了精品钢材产业集群……
优环境,打造区域创新生态最优地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激发企业主体的创新活力,最要紧的是构建良好创新生态。为此,徐州蹚新路、亮实招,从政策、人才等方面齐发力。
写好创新生态答卷,徐州在充分发挥产业规模优势、龙头企业技术优势、重点高校院所研发优势,推动平台集聚、人才集聚、产业集聚的基础上,出台《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技术转移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意见》《徐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高质量发展三年提升计划》等政策,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持续扩大创新投入为企业原始创新能力提供坚实支撑,为产业开通创新“直通车”;强化校地融合发展,精准对接高校成熟科技成果与企业技术需求,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徐州加快集聚高端人才资源,坚定不移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以更优的政策引才、更好的环境育才、更优的服务留才,不断夯实区域科创中心人才支撑:创新“人才高地28条”“彭城英才计划”“555”引才工程等高标准人才政策,实施“人才安居工程”,着力解决子女教育、配偶安置、医疗保障等“关键小事”,为人才引育用留育沃土;制定印发《2021年全市加快推进人才创业项目建设工作方案》,重点围绕新引进的领军人才创业项目,启动实施人才企业“瞪羚计划”,实行重点项目领导包挂机制,统筹做好项目招引、落地、培育和服务工作;设立3.7亿元的“彭城英才”创业基金,推出“彭城英才”金融伙伴计划,解决人才企业投资、融资难题……
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2021年,全市新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等领军人才11人、新引进专门人才5260人;引进国际高端人才(团队)29个。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步入新征程,徐州这片创新热土依旧生机勃勃,打造“科创平台建设新高地、科技资源集聚地、区域创新生态最优地”的创新故事仍在续写精彩,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徐州高质量发展蓝图美好可期。
本文原作者为,原文网址为,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该文有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删除,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