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铜山棠张镇的高庄村:依田兴业 点“绿”成金
中国江苏网4月24日徐州讯(记者 张扬 通讯员 王静)从瑯溪河出发向东南方向前行,京沪高铁呼啸而过的地方便是徐州铜山棠张镇的高庄村。村街笔直,民房有秩,绿树伴着麦苗在田间摇曳,这是高庄村党支部书记王九龙和村民共同绘就的美丽乡村画卷。
接力,规模化种田村民成“股民”
作为土生土长的高庄村民,王九龙对这片土地有着割舍不掉的情感。当过兵、打过工、创过业、2016年,80后的王九龙选择回到村里,带领村民“干出点名堂”。从此,7.3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村情村貌,9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3273名村民的所思所盼,构成了王九龙的忙碌日常。
2019年,王九龙经过党委任命,接过了乡村振兴发展的接力棒,成为高庄村党支部书记。村民的信任,成了他一往无前的动力。
高庄村是典型的农业村,农田地块零散、缺乏建设用地、村集体经济薄弱。都说“穷家难当”,接下来怎么干?王九龙计划效法本镇跃进村“股田制”土地经营模式,在不改变农村耕地集体所有权、农民承包权和土地使用性质的前提下,由农民按照自愿原则,将耕地作为股权,入股到村集体经济组织,由该组织进行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经营。
王九龙的这一想法得到了村民的广泛支持,“第一年我们就从村民手中流转了980亩耕地进行规模化种粮,使土地和劳动力资源进行有效的二次配置,激活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农民收入增多,村集体经济每年也增加了20多万元。”
植绿,边角地里点“绿”成金
行走在高庄村,道路两旁、河岸两侧、阡陌田间,高矮不等、粗细不一的树种以见缝插“绿”的姿态茁壮生长。
高庄村没有集体土地,但发展势必需要空间。王九龙召集村民研究讨论,集思广益“破题”,决定由村里出资平整12亩废河堰地,并将平整后土地进行苗圃种植。
“我们使用移植扦插的方式种植了紫薇和木槿,等待幼苗培育成功后,便可移植到村里进行村内绿化,改善村内宜居环境,从而减少购买绿植的成本。同时,剩余的幼苗可进行出售,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王九龙介绍,村里实施“股田制”土地经营后,腾挪出的劳动力正好用于树种的管理维护,按每天60-80元的工钱结算,实打实的为村民增入。
“‘三化’树种改良后,我们在高晁路、向阳路的两侧也栽上了榉树、乌桕树、水杉等,随后的每年3月都会组织村内的志愿者栽种新苗。”经过5年多的植绿,目前高庄村已有12000余棵榉树、2000余棵乌桕树,“看着树苗一天天长大,我心里也对带领村民致富越发有了底气。随着树龄不断增长,树木的价格也越来越高,这是我们村致富的‘家底’。”
开拓,文旅融合打破发展瓶颈
棠张当地有养殖蚕桑的传统,而高庄村桑树种植零散,不便于管理。为了改变传统蚕桑种养模式,王九龙主动联络当地丝织品企业,注册成立徐州市鼎盛桑蚕专业合作社,探索实施“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发展路径,通过村委会签订合同流转农户手中的土地,以保障村民收入,再反雇村民做工。村里流转土地,吸引大户回村,建成集桑果采摘、小蚕喂养、手扒丝绵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解忧生态园,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逐步积累,王九龙和村民们不断探索,想方设法打破发展瓶颈,依靠农村生产力的自我发展和外部资源的综合利用,变“输血”为“造血”,实现村集体经济的由负转盈。
对高庄村的下一步发展,王九龙也信心满满,“今年,我们流转了100亩一般农用地,可以建设高效农业蔬菜大棚,建立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农户+市场’的经营模式,实现产销一体化,让更多村民参与进来,在家门口富起来。”
本文原作者为,原文网址为,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该文有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删除,谢谢合作~